问题详细
【职场指路】入职当天爽约的人如果再来公司,还应该给机会么?

我们公司行业比较特殊,对业务岗位的要求比较高,想招募到合适的人才也挺不容易的。新年过后,有两个部门需要扩编,来面试的人挺多,但大多经验不足,不能满足岗位要求。

上周面试了一个有同行相关工资经验的人,用人部门领导比较满意,薪资福利谈妥之后,公司发了录用OFFER。可是入职当天,这个人却没有到公司报道,也没打电话。我们联系他询问原因,他说要再考虑一下,这搞得我们很被动。

请问各位同行,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此人决定再来公司报道,还应该给机会吗?

2016-03-103 回答1493 阅读3 关注
来自 的提问
全部回答 按回答时间 按赞同数
韬惠实业  2016-03-10 13:43
【现状】:岗位要求高,人员急缺,招聘难度大。
【问题】:某人被录用,却在公司发完offer后玩失踪,搞得公司很被动。如今又来报道,如何处理?




      此人在大玩失踪后又重新报道,作为HR,一定要打开大门热烈欢迎,这一点无容置疑。从以下几点加以分析:




      一、从沉淀成本来看,必须给他一个机会
     招聘一个员工,从发布简历、筛选简历、电话沟通、预约面试、进行1-3轮面试、薪酬沟通,到最后的领导审批、发放Offer,少说也有3天时间,其中动用了很多人力资源部与人员所需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更何况在这样一个招聘难度大、所需人员稀少的情况下,找到一个合适人选至少需要1-2周时间。
  既然这些成本已经花费,就因为他的一次“人间小蒸发”而将他拒之门外,实在是得不偿失!




    二、从人才特点来看,必须给他一个机会
    人才的特点,就是:往往越有才,就越任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折腾了大Boss三次方才罢休,张飞则经常嗜酒而鞭打士卒耍酒疯,幸亏刘备慧眼识英雄,他眼里的诸葛亮足智多谋,张飞英勇无比,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我们HR在招聘中需要培养的伯乐精神,就是看到他们的优势,如何为公司发展所用。如果从缺点的角度来看,那诸葛亮肯定无人问津,而张飞早就被除名了。
    孔子说因材施教,我们HR必然要做到因才而招。岂止是招聘,HR的其他环节也会用到这个策略,比如在研发人才的培养,必定不能刻板要求其按时打卡,要给予他们一个宽松、舒适的工作环境,鼓励他们创造成果。




    三、从公司品牌来看,必须给他一个机会
    其实招聘是面向外部的环节,承载着公司品牌建设的功能。最明显的是校园招聘项目,像华为、宝洁这样的名企会有一系列的组合拳,在各大院校宣传公司的形象,而能否招到员工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社会招聘同样如此,因为一点小事故就将面试者拒之门外,不但让面试者对公司嗤之以鼻,还会通过他们的口产生一个连锁的消极反应。不拘一格降人才,说的是公司的度量与大气。
    我以前所在的公司,会有员工辞职后过几年再回来的情况,以前领导总是很排斥,但经过分析,对他们统一采取了欢迎回家的态度。而这样的员工,往往会更稳定,更卖力。




    通过案例我们看到,楼主公司的招聘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录用环节的跟进,及时发现录用者的情绪变化。被录用者突然失踪,肯定有他的原因。要求我们HR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后定期与他沟通,察言观色,发现他的难言之隐;
    其次是录用者不来的应急方案,不至于手忙脚乱。被录用者最后关头爽约,其实也是很正常的,需要我们做好应急方案。比如在招聘1人的情况下,做好前三名的录用准备;
    最后是特殊招聘渠道的建设,针对行业特点,多开辟几个渠道势在必行。建立竞争企业、行业、离职人员的人才库、拓展优秀员工的推荐范围。紧急关头不至于抓虾。
韬惠实业  2016-03-10 13:43
【现状】:岗位要求高,人员急缺,招聘难度大。
【问题】:某人被录用,却在公司发完offer后玩失踪,搞得公司很被动。如今又来报道,如何处理?




      此人在大玩失踪后又重新报道,作为HR,一定要打开大门热烈欢迎,这一点无容置疑。从以下几点加以分析:




      一、从沉淀成本来看,必须给他一个机会
     招聘一个员工,从发布简历、筛选简历、电话沟通、预约面试、进行1-3轮面试、薪酬沟通,到最后的领导审批、发放Offer,少说也有3天时间,其中动用了很多人力资源部与人员所需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更何况在这样一个招聘难度大、所需人员稀少的情况下,找到一个合适人选至少需要1-2周时间。
  既然这些成本已经花费,就因为他的一次“人间小蒸发”而将他拒之门外,实在是得不偿失!




    二、从人才特点来看,必须给他一个机会
    人才的特点,就是:往往越有才,就越任性。《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折腾了大Boss三次方才罢休,张飞则经常嗜酒而鞭打士卒耍酒疯,幸亏刘备慧眼识英雄,他眼里的诸葛亮足智多谋,张飞英勇无比,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我们HR在招聘中需要培养的伯乐精神,就是看到他们的优势,如何为公司发展所用。如果从缺点的角度来看,那诸葛亮肯定无人问津,而张飞早就被除名了。
    孔子说因材施教,我们HR必然要做到因才而招。岂止是招聘,HR的其他环节也会用到这个策略,比如在研发人才的培养,必定不能刻板要求其按时打卡,要给予他们一个宽松、舒适的工作环境,鼓励他们创造成果。




    三、从公司品牌来看,必须给他一个机会
    其实招聘是面向外部的环节,承载着公司品牌建设的功能。最明显的是校园招聘项目,像华为、宝洁这样的名企会有一系列的组合拳,在各大院校宣传公司的形象,而能否招到员工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社会招聘同样如此,因为一点小事故就将面试者拒之门外,不但让面试者对公司嗤之以鼻,还会通过他们的口产生一个连锁的消极反应。不拘一格降人才,说的是公司的度量与大气。
    我以前所在的公司,会有员工辞职后过几年再回来的情况,以前领导总是很排斥,但经过分析,对他们统一采取了欢迎回家的态度。而这样的员工,往往会更稳定,更卖力。




    通过案例我们看到,楼主公司的招聘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录用环节的跟进,及时发现录用者的情绪变化。被录用者突然失踪,肯定有他的原因。要求我们HR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后定期与他沟通,察言观色,发现他的难言之隐;
    其次是录用者不来的应急方案,不至于手忙脚乱。被录用者最后关头爽约,其实也是很正常的,需要我们做好应急方案。比如在招聘1人的情况下,做好前三名的录用准备;
    最后是特殊招聘渠道的建设,针对行业特点,多开辟几个渠道势在必行。建立竞争企业、行业、离职人员的人才库、拓展优秀员工的推荐范围。紧急关头不至于抓虾。
15351868680  2016-03-10 13:39
给不给机会,我觉得可以从二个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
      首先,此人是不是公司特别合适且难寻的人才。
       这个从作者提供的相关信息“公司行业比较特殊,对业务岗位的要求比较高,想招募到合适的人才也挺不容易的,现在面试了一个有同行相关工资经验的人,用人部门领导比较满意,薪资福利也都谈妥”中可以看出这个人是公司非常期盼能入职的人选。所以从招聘的成本、职位空缺的成本、沟通的成本等等考虑,能来报道当然是最好的,需要注意的是之前发的offer中要注明“生效条件”,其中“未如约报道”也是失效条件之一,后期商定之后可重新发送offer,一定程度上给企业规避风险。
 
      其次,要搞清楚对方未如约来报道的原因是什么?
       他所说的需要考虑一下,是公司的知名度不够,离家太远,对薪资福利不满意,或是想换个行业,还是后来又有了一个更好的OFFER?既然之前基本的事项都已谈好,但却在发过offer之后未来报道,表明他的基本的暂时需求公司应该是可以满足他的,但对于未来的薪资要求或公司名气的看重以及行业的长远发展需求可能有变化,那公司在职位的晋升、薪酬体系的是否完善、以及候选人的后期职业规划等等,这些隐形深入的因素是否了解,以及和该职位是否匹配。有没有在面试之前做过分析、了解,和面试中是否做过沟通,都是决定对方如约加入以及后期稳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如果公司当时没有对这些方面与候选人进行深入沟通,对方对这些内容都不是很了解,后期经过再次沟通后,再来报道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候选人仅因为还想有更好的选择,或是未必在这个城市长期定居发展,只是先找个公司过渡一下的话,再来报道是不能考虑的。
 
先找到问题的根源,是出在公司方面,还是候选人身上。公司方面,后期招聘中需要完善的地方可以再加强,候选人方面,有些是客观因素因为可以理解,有些是涉及到个人原则性的问题就不能录用。